私有云建设当然可以在现有的客户环境中实现。
云的标准架构有3层,也称3种云服务模式,IaaS、PaaS、SaaS,服务模式所涉及的对象有基础设施、应用、和用户。
通常我们可以把IT-as-a-Service理解为已经实现云服务模式的状态,服务内容侧重提供云特性的IT基础设施。虚拟化使ITaaS变成现实。
云的演变过程依次为云基础设施构建,关键应用的虚拟化,用云转变业务。
第一阶段把虚拟化引入IT生产,需要考虑的重点是简单和效率,显著效果是成本降低,
第二阶段虚拟化用于业务生产,关键应用被虚拟化,重点是考虑伸缩性、可用性、数据保护和安全, 效果是服务质量的提高。
第三阶段把虚拟化数据中心的业务自动化,以服务的模式供给,考虑重点是基于策略的管理,自动化工作流,自服务门户,计费,阶段的效果是业务灵活性的提高。
当虚拟数据中心VDC变成一种为了送达或供应云特性的IT基础设施的服务时,这就是云。IT变成了业务的实用工具,帮助业务发展。
ITaaS的基础是私有云。由于利用公有云能更好地降低成本、提高灵活性,因此到达私有云后还要与公共云服务提供商合作,使用公共云或备用资源来扩展私有云,通过创建一个混合云,将两种环境相互连接起来,创建优化的混合基础架构环境,保证应用程序能够在两种云环境之间进行移动和共享,既可以转移到公共云中,也可以在需要时回到私有云中。总之,混合云才是我们云之旅的目标。
私有云建设当然可以在现有的客户环境中实现。
云的标准架构有3层,也称3种云服务模式,IaaS、PaaS、SaaS,服务模式所涉及的对象有基础设施、应用、和用户。
通常我们可以把IT-as-a-Service理解为已经实现云服务模式的状态,服务内容侧重提供云特性的IT基础设施。虚拟化使ITaaS变成现实。
云的演变过程依次为云基础设施构建,关键应用的虚拟化,用云转变业务。
第一阶段把虚拟化引入IT生产,需要考虑的重点是简单和效率,显著效果是成本降低,
第二阶段虚拟化用于业务生产,关键应用被虚拟化,重点是考虑伸缩性、可用性、数据保护和安全, 效果是服务质量的提高。
第三阶段把虚拟化数据中心的业务自动化,以服务的模式供给,考虑重点是基于策略的管理,自动化工作流,自服务门户,计费,阶段的效果是业务灵活性的提高。
当虚拟数据中心VDC变成一种为了送达或供应云特性的IT基础设施的服务时,这就是云。IT变成了业务的实用工具,帮助业务发展。
ITaaS的基础是私有云。由于利用公有云能更好地降低成本、提高灵活性,因此到达私有云后还要与公共云服务提供商合作,使用公共云或备用资源来扩展私有云,通过创建一个混合云,将两种环境相互连接起来,创建优化的混合基础架构环境,保证应用程序能够在两种云环境之间进行移动和共享,既可以转移到公共云中,也可以在需要时回到私有云中。总之,混合云才是我们云之旅的目标。
道理看起来没错,但实际实施起来困难重重。
1、虚拟化的引入,会降低成本吗?依我看,三年内很难看到成效,很难指望虚拟化一上,就大刀阔斧的开始迁移,测试、验证、观望,这一过程不可或缺,同时还有各种的硬件外设无法虚拟化,旧有的服务器如何利旧保护,新设备(存储等)的购买,所以,虚拟化的实施必定是要有前瞻性的决策来支持,而财务部门却只盯着你的成本收入比,压力大。
2、第一阶段都会遇到很多问题,关键业务虚拟化就更不用说了。你敢打保证,我都不敢拍胸脯,虽然有HA、DRS,但虚拟化上的性能跟物理机比起来,差距还是存在的。
3、在私有云没有建起来的情况下,混合云就更不要提了,安全、法规遵从、审计、带宽、网络延迟,天知道有多少问题摆在面前。
云,看起来很美好,落地真的很难。
厂商推自己的“云”自然更多的会去捆绑自己的软/硬件产品,这是无庸置疑的,但这并不是说企业现有环境在不购买新的基础架构的前提下就一定不能跨入“云”。这要看企业目前环境是否被现在有的“云”解决方案所支持。
云从实现上来看是在virtual data center (VDC)上又增加了一层,关键问题就在于这一层是否支持(API接口)目前企业环境中的软/硬件。软件之间的层层衔接是通过接口来实现的,如果没有任何一个接口可以支持目前企业的环境(软/硬件),那么基本上是没办法实现到云的转变。除非你内部的开发人员强大到能够自己开发出自己的云平台,而且其它软/硬件厂商还要对你提供支持,我想这个不太可能。
现在的一些开源项目比如Openstack就非常强大,不谈其是否值得你去部署,但至少她回答了你的问题。云平台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去规范其实现,我想那天到来的时候,云才真正地成为了新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