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新对话

未解决

此帖子已超过 5 年

943

2015年3月1日 18:00

【分享】大数据之《穹顶之下》社交媒体传播分析

原文出处:数托邦创意分析工作室,【原创数据】穹顶之下,谁在被刷屏?

1.jpg

节后的社交媒体上始终不缺刷屏的话题,柴静的雾霾调查《穹顶之下》在duang~duang~和裙子pk后,毫无征兆的火了。视频2月28日上午10点在各网站发出之后,数君监测的提及微博分钟曲线就一路不断盘升,直至28日深夜24点到达当日的顶峰。

2.jpg


对比数托邦2015的春晚微博用户提及率,28日当天《穹顶之下》的微博提及率大约是2015央视春晚的五分之一(89.08‰ vs 476.91‰)。相信各位从被刷屏的朋友圈,也能得到非常直观的感受:这是一次不折不扣的大众舆论话题“引爆”。


2.2.jpg


“霾都”北京提及率自然首当其冲,同在一片华北雾霾穹顶之下的、河北、山西、天津、山东地区的微博提及率排名靠前。

3.jpg

4.jpg

男性在微博上的讨论提及率略高于女性,对于雾霾成因与治理这样相对严肃的公益话题,柴静开场以母亲的视角切入,后面亦有大量数据和论证,看来影响的不只是容易“被感动”的妈妈们,同样吸引更偏理性思考的男性。

5.jpg

从年龄分布上,与微博娱乐热门话题不同的是,普遍上有老下有小的70后、60后、80后这三个代际,参与讨论的热情更高。很多人也会在讨论中提到,有了孩子以后,对健康问题、对未来孩子生活环境质量的关注会越来越高。柴静选择的雾霾话题在这类受众人群中的定向“引爆”非常成功,即使是现在已经是90后为主体的微博上。

6.jpg

更成熟的上班族提及率更高。而有趣的是,细看职业分布中,做为微博上的活跃群体,对此类话题本应很踊跃的新闻传媒从业者,此次发声却似乎显得相对“谨慎”了一些,提及率不及IT互联网和科普教育的职业人群。《穹顶之下》用一种IT互联网界其实已非常熟悉的布道方式,讲诉“调查”,这种方式方法似乎也在触动着新闻伦理的神经,加上话题本身的争议性和接近两会的发布时点,媒体人的相对“谨慎”也许就可以理解了。

7.jpg

话题现在还在持续发酵,不论纷纷是非或后事如何,数君这里只想引用朋友圈里的这一句话:至少我们还是可以庆幸有这一天,我们能被柴静和她的《穹顶之下》刷屏,而不只是被duang~

没有回复!
找不到事件!

Top